金属检测行业服务平台-多一分收入
简单来说,过烧就是铸锭在做均匀化处理时温度太高了,把一些熔点比较低的共晶熔化了。这些共晶通常都集中在晶界附近,一旦熔了,晶界也就跟着发生了复熔。
现象表现:
这与合金中共晶的类型和含量有关。每种合金都有一个“过烧点”,例如:
一旦温度超过这个点:
核心在于控温:
如发生过烧:
气泡是铸锭热处理后表面鼓起的小包,戳开后内部是空的,有时还能看到黑点或夹杂物。
典型特征:
形成气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:
晶格收缩效应:
一些元素(如铜、锌)在过剩相溶解时导致晶格收缩,气体乘机进入。
柯肯达尔效应:
镁、硅等合金元素扩散快,铝扩散慢,留下空洞,气体填充形成气泡。
附加因素:
关键措施:
过烧不仅导致铸锭表面色泽变暗、变黑,有时还会产生表面气泡。
过烧时,熔体开始沿晶界进行类似一次结晶的结晶过程,即先结晶出贫乏固溶体,而剩余部分富集大量合金元素,从而使每个晶粒的晶界都成为由可变化学成分层组成的界面。
过烧即铸锭局部熔化,使得原先在快速结晶期间过饱和于铸锭中的气体向熔化区域扩散(因为气体在液态金属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固态金属中的溶解度),导致形成内部气孔。
因此,过烧不仅影响铸锭的组织结构,还可能在热处理过程中加剧气泡的形成,进一步影响铸锭的质量和性能。
气泡的形成不仅影响铸锭的外观质量,还可能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引发裂纹、分层等缺陷。
例如,气泡开裂后,裂口呈不规则缝隙或孔隙,裂口周边有明显的胀裂产生的“犬齿”和清晰的线状塌陷,内部有肉眼可见的夹杂物。
气泡的形成还可能在热处理过程中加剧,尤其是在炉气中含有的大量水蒸气与金属发生相互作用,而炉气中的硫化物又起着加速水蒸气与铝相互反应的催化剂作用,采用这种铸锭制造铝材时,半制品表面沿晶界腐蚀的倾向性大大增加。
因此,气泡的存在可能进一步恶化铸锭的组织结构,使其更容易发生过烧。
为了防止过烧和气泡的产生,应采取以下措施:
过烧与气泡是铸锭热处理中最常见、最头疼的问题:
解决办法看似简单,实则关键:
只要这些做好,铸锭质量自然稳定可靠。
便民信息
更多推荐阅读